比亚迪超特斯拉成世界销量第一 | 王传福何以压过马斯克
点上面齐说经史集五个蓝字,关注本公号
文/谢玲齐齐
最新消息,比亚迪电动汽车销量超越特斯拉,成世界第一。
王传福凭什么在电动汽车领域压过马斯克?
这来自他深厚的电池制造背景(电池大王),和深厚的汽车制造背景(汽车巨子)。
电池大王
1983年,王传福以优异成绩考入位于长沙的中南工业大学。四年后,21岁的他成为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的硕士研究生。在读研期间,王传福研究的是电池,经过5年努力表现,他很快被破格提拔为研究院301室副主任,年纪轻轻就成了处级干部。
随后,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在深圳成立格力电池有限公司,王传福得到了成为该公司总经理的机会。
此时,随着移动电话的迅速发展,国内对电池的需求迅速急迫起来,一部普通的“大哥大”要2到3万元,而一块“大哥大”电池要几百元甚至上千元。眼光敏锐的王传福很快洞悉到了这一切,决心在电池这个有潜力的行业大干一场。可是事与愿违,身处国企中的他受到诸多限制,苦干了3年公司都没有发展起来。
1995年,王传福想自己创业,可创业资金从哪里来?他想到了做大生意的表哥,开口向表哥借钱。表哥一听就表示反对,说:“我和你不一样,你是国家干部,有很好的职业,前途无量,为什么要冒险下海呢?做生意可不是闹着玩的,一个决定错了可能就全盘皆输,到时你的前途可能就全报废了,你可要垫高枕头想清楚了!”
王传福胸有成竹地说:“我是研究电池出身的,也有电池企业的管理经验,我相信自己能做好,你也知道我的能力。至于市场,你可以不相信我的眼光,但你一定要相信电池行业的潜力!”
久经商场的表哥也是个有远大眼光的人,听了王传福的分析后,也开始看好电池行业,果断地借给了王传福250万元。
拿着借来的钱,在深圳莲塘的一个旧车间里,王传福聘了20多个员工,注册成立了比亚迪实业公司。
在当时,日本的三洋、索尼、东芝、松下等电池品牌几乎垄断了整个中国的电池市场。中国仅有的几家移动电话电池生产商,都是在国外购买电芯,然后在国内组装出售,利润微薄。
研究电池出身的王传福,敏锐地意识到提高利润的关键在于自主创新,掌握电池的核心技术:电芯。于是,他将有限的资金,主要投到了电芯的研发上。
就在这时,日本宣布将不再生产镍镉电池。
王传福抓住了这个机会,说:“它不造就我来造,这是中国电池企业翻身的机会”。
研发电芯,生产镍镉电池,这两个决定被实践证明的正确的。
可做出这两个决定后,王传福又开始面临天大的困难。当时,一条镍镉电池生产线需要几千万元,王传福根本买不起。怎么办?
有朋友建议说:“不如再向你表哥或别人借一笔钱吧,不然就得放弃了!”王传福明白,在没有任何效益的前提下,想再借钱是很难的。只能背水一战,只能自己解决问题。
经过认真考虑后,王传福向员工宣布:“我们利用自己的人力资源,不买全自动生产线,自己研发‘半自动半人工’的流水线,充分利用我们的人力优势!”
说干就干,王传福和员工们研发出了具有比亚迪特色的生产线,并且获得了巨大成功。那一年,王传福卖了3000万块镍镉电池。第二年,比亚迪公司成为台湾无线电话制造商大霸的电池供应商,产品开始大量出口。
1997年,比亚迪公司镍镉电池销售量达到1.5亿块,排名世界第四位。
王传福成功了,但他认为这种成功还远远不够。
不久后,他看上了锂离子电池,决心向这个领域进军。
有业内人士嘲笑他说:“你做镍镉电池可以,因为日本人放弃了。可现在锂电池领域是日本人的天下,就凭你也想和日本跨国公司对决,太不自量力了吧?”
王传福以极大的魄力,毅然前行。他发挥自己和员工的巨大创造力,在生产过程中研发成功一系列核心技术,并全部申请了专利。最终,比亚迪成功跻身锂电池领域。
2002年,比亚迪公司的营业额达到25亿元,利润6.58亿元。
随即,比亚迪在香港成功上市,成为国际资本的追逐对象。
到2003年,经过八年的发展,比亚迪的镍镉电池生产量列世界第一,镍氢电池生产量列世界第二,锂电池生产量列世界第三。
比亚迪成为了世界上第二大手机电池制造商,王传福则成为中国名副其实的“电池大王”。
电动汽车
当王传福在电池生产领域如鱼得水的时候,他又把眼光瞄向了汽车业。
2003年1月,王传福收购西安秦川汽车77%的股份,正式进军汽车制造业。当然,志存高远的他,并不把自己的思路局限在传统的汽车生产中。他看到,随着汽车的需求年年增加,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原油消费也越来越大,环保和节能将是未来汽车业发展的方向。
他决心生产更环保、更节能的电动汽车。
2003年,王传福在陕西-广东经贸合作推介会上,与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陕西省投资集团签订了合资组建比亚迪电动汽车生产线的合同,项目投资达20亿元人民币。王传福说:“我要结合电池和汽车生产领域的核心技术,打造中国电动汽车的第一品牌”。
当别人问王传福为什么要发展电动汽车时,他说:“第一,功利地说,我是商人,我看好电动汽车的发展空间,想利用这个机遇上赚上一笔;第二,现实地说,我是电池专家,开发电动汽车我的优势最大,别人竞争不过我;第三,高尚地说,是社会责任感,如果我能用领先的电池技术打造污染小、能耗小的电动汽车,我就为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环境和能源问题做出了贡献……”
王传福的理由足够充分,可是,业内人士还是普遍不看好他的这一举动。因为,在世界汽车业位列三甲的美国通用汽车,也曾研发过电动汽车,可最终还是放弃了,
王传福又有什么本事比美国通用做得更成功?
业内专家公认,电动汽车确实具有远大的前途,但要想在中国市场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必定要付出惨列的代价。王传福除了强调自己的电池技术世界领先外,他更是认准一个死理:“只要把电动汽车商业化,长江三峡的水就变成油了,水可以发电,到时候我们就不需要为油去做很多牺牲。作为企业家,除了赚钱以外,我们更应该有一种对社会的责任。研发环保与节能汽车,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说干就干,比亚迪的研发团队在经过一系列的试制和波折后,终于开发出了第一部电动汽车,它的续航能力为充一次电走280公里。有了初步成绩,但王传福很不满意,“280公里的续航能力对于电动汽车的商业化还不够,它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这部电动汽车必须改良……”
在更高的要求下,比亚迪研发团队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研发出了最新的两款电动汽车。一款是ET概念车,这部车的四个轮子由四个电机独立驱动,配备的是先进的动力锂电池,加速度很好。因为四个轮子是独立驱动,所以各个轮子都可以原地转圈,外形现代美丽,功能世界领先。另一款是EF3电动汽车,这是世界第一款用锂离子推动的串联式混合动力车。
王传福的巨大投入和诚心,不仅仅打动了陕西省政府,更打动了致力于打造世界环保宜居大都市的深圳市政府。深圳市政府为了扶持深圳汽车业,扶持自主研发的节能环保项目,给比亚迪特批了牌照,让王传福成立了专门的出租车公司试运。
2004年第一季度,深圳成为全国的第一个电动车示范区。
由此,比亚迪的电动车拉开了电动汽车大规模试商用的序幕。比亚迪发放了200辆EF3锂离子纯电动车在深圳投入出租试运。这种经过改良的电动汽车充一次电能走350公里,完全能够满足市内出租车运营的需要。
但,王传福仍不满足,“现今社会就是个不断进步的社会,我们的电动车也需要不断进步,我要让顾客和媒体看到超过他们期望值的电动车”,王传福对他的员工如是说。又经过了一年多的研究和改进,由比亚迪上海研发中心推出的新一代纯电动车,充电1个小时即达到饱满状态,行程达570公里,最高时速达到每小时150公里,综合数据指标位居世界前列。
汽车巨子
王传福在电动汽车研发和生产方面的投入有目共睹。可是,他在做这一切的过程中,始终承受着极大的压力。
在电动汽车没有充分的市场占有率之前,研发、生产电动汽车注定是项“赔本的买卖”。在很大程度上,他是出于环保意识、节能意识,和社会公益心才来做这件事的。
但做为上市公司的当家人,他的任务是赚钱,他必须为众多的投资者负责。
其实,在他购买秦川汽车之初,比亚迪股票在香港股市上的价格便一跌再跌,因为境外投资者对这个“电池大王”能不能做好汽车普通持怀疑态度。至于电动汽车,境外投资者更不看好。
但这并没有减退王传福造车的决心,他一路追加投资,把秦川汽车的股份增持到95%。他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用自己的行动给投资者信心;另一方面,他确认自己有独特的“赢利法门”,那就是:
“以车养车”,用传统汽车来养电动汽车。
他说:“我能把电动汽车做到最好,我相信,在传统汽车生产方面,我也能比别人做得好!”
王传福把在电池领域积累的节省成本的新生产模式套用在汽车制造上,取得了很好的效益。收购秦川汽车的第一年,他依靠秦川原有的福莱尔品牌,陆续推出了加宽型、三厢福莱尔轿车等多款新车。这年年底,他就公开销售了105万辆车,全年收入5亿元,利润为1000多万元,比起收购前的秦川年利润要多百倍。
取得了开门红,王传福又作出了大胆的决定:制造比亚迪自己品牌的汽车。
此消息一经传出,众多境外基金会便都炸了锅,他们都反对王传福的选择,并直言说:“如果你坚持这样做,我们将抛死你的股票,你刚踏进汽车业,根本没有足够的经验和技术研发新车。我们不会支持一个不自量力的人。”
而王传福并没有退缩,他对境外基金会说:“在街上到处是外国进口的车,但外国车是按照外国人的人体工程学和生活习惯设计的,这与我们中国人的人体和习惯很不符合。我们是中国人,懂得中国人的习惯和需要,我要制造中国人的车,要制造属于比亚迪自己的车。”
虽然最后还是没能得到基金会的支持,但王传福还是坚持,他一面增持股票,一面开发研究制造新车。
花了8000多万投入后,王传福新推出的316车型出炉了。2004年,他请来了上海地区的经销商来试驾,经销商们把车开在崎岖的路上,开了一个小时,前挡风玻璃喷水器坏了;下坡时由于抖动厉害,车身不坚固,刹车片坏了,传动轴断裂,差点把经销商们吓死。
他们都摇了摇头说:“不行,不行,绝对不能上市。”
眼看投入巨资研发的车型被否定了,王传福感到很痛苦。他痛定思痛,说:“一定要研制出上得大路,出得崎岖小路的汽车。”
经过不懈努力,克服了种种困难,王传福与制作团队研制出一款型号为F3的轿车。这款车初步看来是成功的,但有前科可鉴,王传福并没有冲动将车上市,他要保证汽车的可靠性。
车子一天没上市,公司的生产基地,研发中心,销售中心等等“每天都要花很多很多的钱”,王传福与员工们一起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但王传福始终坚持以品质和成本为核心。他说要做就做最好的,决不能草率行事。以最好的品质上市才能得到大众的认可和信赖,一上市就要一炮而红。为了测试F3的性能,王传福对F3进行了一系列的碰撞测试和长跑测试。根据测试结果,进行改进后,推出新一代汽车。结果,F3到了第9代,才正式上市,
这时的F3,已经是一款“几乎没有任何缺陷的汽车”。
2005年9月22日,王传福和比亚迪的员工终于等来了F3车型发布的一天,首发地点在山东济南。
当看到比亚迪的销售展厅里人头攒动时,当收到一份份订单时,王传福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22日这一天,F3汽车的销售加上订单,一共比预算超出了2000辆,可谓大获成功。当晚,王传福与员工们举行了庆功宴。
到2007年,F3仍在持续热销。先前反对他的境外基金会也重新对他表示支持,说:
“王传福的确让我们吃惊,他所做的一切,都太成功了!”
2007年8月7日,比亚迪F6下线。
终于,王传福由“电池大王”绚丽转身,成为“汽车巨子”。但显然,人们最感兴趣的,并不是赚钱的F3,而是赔钱的电动汽车。因为电动汽车才代表着王传福的眼光、理想、社会责任感。
2008年9月27日,“股神”巴菲特斥资18亿港元入股比亚迪,这是巴菲特做出的重大投资决定。
巴菲特说:“能够作为比亚迪的合作伙伴,我对此非常兴奋。王传福先生具备独特的管理运营能力和优良记录,他的产品对于环境保护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比亚迪的创新技术在全球持续探讨的全球气候转变及环保方面的课题上,均担当重要的角色!”
王传福非常欣喜地表达了对巴菲特谢意,并对未来做了更美好的憧憬。此时的比亚迪已拥有IT、汽车两大产业,在广东、北京、上海和西安等地区建有七大生产基地,总面积将近1,000万平方米,员工总数已超过13万人!
此前13年间,王传福由不名一文的农家子弟摇身变成“电池大王”,再绚丽转身成为“汽车巨子”……
此后13年间,比亚迪电动汽车销量超越特斯拉成世界第一,王传福在电动汽车领域压过马斯克,就都顺理成章了……
相关文章,点击阅读: